昆山“新春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 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昆山“勾画现代化目标”殷殷嘱托15周年,是昆山撤县设市35周年,也是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40周年。在特殊年份、重要时点,如何交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昆山新实践的高分答卷?昆山聚焦“新型工业化”提笔作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为凝心聚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作出更大贡献。
2月17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昆山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以“新春第一会”的昂扬姿态,展现以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决心。市委书记周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苏州市委部署要求,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做强实体经济、增创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新型工业化之“机”更好转化为昆山高质量发展之“势”,为苏州乃至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要把握好两者的内在关系,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到,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奋进新征程的必答之题,把新型工业化之“新”更多体现到发展新技术、激活新动能上,体现到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上,体现到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抢抓新机遇的关键之要,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应势而谋,乘势而上,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支撑要素、企业形态等整体提升。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谋求新突破的制胜之招,希望广大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做强拳头产品,不断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共同闯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数实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化新路。
会议明确了昆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12345”目标,“1”是新增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总量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2”是新增规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总量超1.3万亿元,“3”是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4”是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5”是打造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总产值超5000亿元;基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
围绕这一目标,昆山将牢牢把握“四条推进路径”。一是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坚持“以硬带软、软硬双强”,启动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制造向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型,更大力度推动装备智能化改造、更高水平推动产品数字化转型、更广范围推动生产网络化联接。二是做深强链补链延链文章。系统构筑“4-1050”体系,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大新能源及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做精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向产业链上下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挺进、向创新链顶峰攀登。三是全力招大引强培优育强。强化重大项目攻坚,抓好“扩产投产、引进推进”,构建龙头带动、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响应、梯队结构良好的企业矩阵;强化创新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千家高企培育和企业培优上市两个“新三年计划”,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组团发展。四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点链面”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以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让绿色低碳成为昆山新型工业化的鲜明底色。同时,要用心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突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努力做到“好项目永远不缺地、好服务始终零距离”,让企业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生活舒心。
新型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昆山各区镇各部门要昂扬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比一比谁的实招硬招更多,比一比谁的服务本领更强,比一比谁的推进成果更好,全面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广大企业和企业家要树牢攀高比强的壮志雄心,赛一赛谁在产业链价值链中拥有话语权,赛一赛谁的技术创新能引领产业发展最前沿,赛一赛谁站上了新兴产业发展新风口,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昆山企业的风采。全社会要兴起携手奋进的滚滚热潮,看一看谁为昆山优化投资环境出力更多,看一看谁为昆山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看一看谁为昆山推进新型工业化更添亮色,让蕴藏在全社会中的创造潜力、创新智慧更好释放出来,共同创造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
会上,播放了新型工业化专题片;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授牌表彰了一批优秀企业、企业家及产业园区。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市科技局、友达光电、中科可控、立臻精密等6家单位和企业,分别围绕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转型、自主可控、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现降本增效等作交流发言。
校对 陶善工